资金面维持紧平衡在线配资杠杆融资
央行近期态度偏谨慎,资金面紧平衡状态延续在线配资杠杆融资,后期需要关注经济数据的修复情况。
在经历了2024年年末“宽货币”的前置交易后,10年期国债收益率接近1.6%,已下行至较低水平。在2025年“宽货币”基调下,利率中枢仍有下行空间,但近期央行政策侧重稳汇率,短期降息概率较低,资金面或仍将维持紧平衡状态。全国两会召开前,市场多空博弈加剧,债市震荡概率加大。

图为2025年初以来利率债收益率曲线变化(单位:%、BP)
政策面上,当前处于全国两会召开前的政策空窗期,“宽财政”及“宽货币”的政策方向较为明确,但“宽货币”的节奏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或有所后移。
财政政策方面,当前较为明确的是2025年政府债供给规模增加。截至目前,政府债的发行节奏已快于去年同期水平,因此2025年“资产荒”现象将有所缓解。除政府加杠杆之外,仍需关注“准财政”政策发力情况,包括增加PSL、政金债供给及支持国央企扩表等方式。
货币政策方面,我们认为,2025年仍有较大期待,但降息预期将有所后移。从币值因素考虑,美联储降息步伐放缓,交易员预计降息将推迟至年末,中美利差仍维持在近3%的高位水平,人民币面临较大压力,短期制约央行降息空间。在稳汇率政策下,2025年央行工作会议再提“择机降准降息,保持流动性充裕”。后续人民币币值稳定将是货币政策加码宽松的前提之一,宽松节奏将有所后移。
政府预期目标方面,结合地方两会政府目标推算,2025年全国经济增长目标或仍设置在5%左右,通胀目标的设置或较去年的3%有所下调。但近年实际通胀水平与通胀目标均存在较大差距,因此影响相对有限。

图为银行与非银间资金分层情况(单位:%)
资金面维持紧平衡,央行的态度仍是关键。资金面上,春节前,在税期、取现需求及央行暂停买卖国债的集中影响下,市场经历了一波“小钱荒”,资金面紧张。节后资金面边际转松,但幅度有限,整体仍处于紧平衡状态。从原因看,央行态度较为谨慎,在岸和离岸流动性同步收紧,春节后央行连续三天公开市场净回笼累计超1万亿元。虽然春节取现等需求消化后,2月流动性压力小于1月,但是目前资金价格仍然不低,无论是银行还是非银,隔夜、7天借贷成本普遍仍在1.85%左右。
此外,同业存款自律机制出台以来,非银存款大量流失,导致大行负债端持续偏紧,而信贷“开门红”又提升大行负债需求,大幅限制了大行资金融出规模。近期大行资金融出量接连创下历史最低水平,目前仅在1.4万亿元左右,而货币基金融出资金量则创历史新高。对货币基金而言,融出资金的回购利率,已超过了买债券、买存单的资产收益率,市场呈现低资产收益率和高资金利率并存的情况。同时,非银资金充裕,银行资金水位较低,导致春节后银存间隔夜回购利率延续高位,部分时段甚至与7天期形成倒挂,反映出银行体系短期资金偏紧的状况。
因此,我们认为,在稳汇率等因素影响下,流动性仍将维持紧平衡状态。当前央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暂未展现出更宽松的意图,资金面边际转松的幅度较为有限。后期央行货币净投放的边际变化,对市场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,需要关注春节后政府债放量后,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情况,以及买入国债和降准何时重启。
随着利好政策密集出台,去年12月国内经济数据已呈现边际好转,消费在“以旧换新”政策支持下继续回暖。投资端方面,狭义基建继续托底,制造业投资延续高增,但地产投资累计同比降幅仍在扩大。展望2025年,“以旧换新”政策范围继续扩容,有望进一步带动消费增长,地产政策有望在供需两端继续发力,贷款利率仍存下行空间,库存消化政策加力推进,助力地产销售端企稳回升。但同时,最新公布的1月CPI数据同比增长0.5%,持平预期,PPI则同比下滑2.3%,弱于预期,物价水平偏低等问题仍需改善,基本面持续修复需更多政策支持。
整体看,“宽货币”前置交易兑现,长端利率已接近历史低位,在稳汇率等因素影响下,央行近期态度偏谨慎,资金面紧平衡状态延续,后期需要关注经济数据的修复情况。中长期看,“宽货币”方向不变,利率中枢仍有下移空间,节奏的把握将更为关键。(作者单位:创元期货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