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响最大、最著名的情报泄露是“梅赫伦事件”股票融资融券规则,截获情报的一方被情报意外泄露的一方无情暴揍,随后弃盔卸甲,灰头鼠脸地丢了国家。
故事虽然长,但很精彩,比谍战片好看得多,充满了大人物们的欺骗与反欺骗,狡诈和自作聪明。
这起情报泄露事件相当著名,可惜中文网上连个百科词条都没有,就算有人讲,也是掐头去尾、支零破碎。
## 飞机意外坠毁52岁的埃里希·赫恩曼斯少校是明斯特附近洛德海德机场的德军基地指挥官。1月10日上午,他驾驶着一架没有无线电的梅塞施密特Bf 108“非战斗机”,从基地飞往科隆,途中因大雾而迷了路。于是,他转飞西向的莱茵河,来重新确定位。
当他改变方向时,其实已经越过了冰封且难以辨认河界,离开了德国领土,一路飞到了比利时和荷兰的边界默兹河。就在这时,他无意间拨动了一个操纵杆,切断了燃油供应,发动机噼啪劈啪作响后便停止运了转。
上午11点30分左右,赫恩曼斯被迫降落,机翼撞上树木被折断,发动机扯掉了机头,飞机彻底报废,但机上的两人却毫发无损。
展开剩余93%如果飞机上只有赫恩曼斯一人,除了因未经许可在中立国降落而被拘禁外,或许根本不会发生什么大事。然而,机上还有一人,德第7航空师后勤补给官赫尔穆特·赖因贝格尔少校,麻烦来了。就在当天,希特勒下令在一周后的1月17日执行《黄色计划》,对荷兰和比利时展开一次大规模的攻击。
1月9日晚,赫恩曼斯与赖少校在食堂喝酒,听闻赖少校将前往科隆参加会议,正好需要积累飞行时长的赫恩曼斯主动提出驾机送他一程(本该乘坐火车)。赫恩曼斯还想顺个道,把要洗的衣物带给在科隆的妻子,但赫恩曼斯不知道赖因贝格尔携带了《黄色方案》,按该计划,第7航空师在进攻日将在比利时防线的后方那慕尔,空投伞兵。
飞机坠毁后,两人询问农民后得知自己已身处比利时境内。赖少校瞬间脸色刷白,说自己携带了机密文件。赖因贝格尔惊慌失措,大喊必须立即销毁文件。
赖因贝格尔拿出打火机,但打火机怎么都打不着火。随后他向那位农民要了一根火柴,躲到灌木丛后,准备烧毁文件。而此时,两名骑着自行车的比利时边防警卫赶到坠机现场,看到灌木丛冒烟,便冲过去阻止,赖因贝格尔拔腿就跑,两声警告枪响后,他举手投降,而文件并没有完全被烧毁。
两名德国人被押解到默兹河畔的梅赫伦边防哨所进行审讯,烧焦的文件放在桌上。赫恩曼斯为转移注意力说要上厕所,赖少校趁机抓起文件就塞进火炉,但掀开滚烫的炉盖时被烫得叫了一声。负责审讯的比利时军官迅疾从火中抢出文件,手也被严重烧伤。
见文件没能烧毁,赖少校心灰意冷决定自杀,去比利时军官的左轮手枪,然后被打翻在地,赖少校痛哭流涕“我只是想用你的枪自杀。”赫恩曼斯在旁说好话“你别怪他,他是个正规军官,他知道自己完了”。随后,这些文件随后被锁进了另一个房间。
两小时后,比利时情报部门的官员赶到,在傍晚时分将文件交给了上级。
## 德国大人物的最初反应1月10日深夜,坠机新闻传到了柏林,引发了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的一阵恐慌。
戈林大怒,解除了赖少校的两名直接上司;希特勒起初急躁,经幕僚劝阻后放弃了马上进攻的想法,全程情绪克制。
德国防军作战参谋长阿尔弗雷德·约德尔将军做了初步评估,比利时人可能已截获黄色方案。他在日记中记下向希特勒汇报的内容“如果敌人掌握了所有文件,后果将极其严重!”
## 比利时人的欺骗比利时人决定让赖少校相信文件已被销毁,并制造机会让他将此信息传递给德国。欺骗计划分为两部分:
第一部分,比利时假装询问赖少校文件中有何内容,威胁他如果不说,就会被当成间谍。几年后,赖少校在法庭上说:“从比利时人的提问方式,我意识到他们没看懂文件碎片中的内容。”
第二部分,1月12日,让德国驻海牙两名空军武官以外交方式,见到了赫恩曼斯和赖少校,全程秘密录音。会面中,赖少校告诉德军武官,经两次烧毁,文件已无法辨认。
## 德国大人物的二次反应会面结束后,德国驻比利时大使向其上级发出密电:“赖少校证实,除了一些手掌大小的碎片外,他已烧毁了大部分文件,赖少校反复确认,文件碎片似乎并不重要。”
密报似乎说服了约德尔将军,他1月13日的日记中写道:“关于空军武官与两名迫降飞行员谈话的报告。结果:公文包肯定已被烧毁。”
比利时人的欺骗行动,貌似相当成功。
## 比利时大人物的最初反应1月10日,比利时总参谋部军情二处迅速处理截获的文件,虽然大部分被严重损坏,但从剩余内容中仍能清晰看出德国对比荷进攻的大致轮廓。文件中未提及进攻日期,其内容仅涉及对第7航空师的具体指令。
因该文件内容与意大利外交大臣加莱阿佐·齐亚诺警告相符,1月11日,比利时国王的军事顾问得出结论,认为信息基本属实。
当天下午,尽管仍持怀疑态度,比利时国王将此事告知了其国防大臣亨、英国远征军司令戈特勋爵、法国最高指挥官莫里斯·甘末林(随后,甘末林收到两页未署明消息来源的文件摘要)。国王还致电荷兰公主“小心,天气危险”,告知卢森堡女大公“谨防流感”— 预先设定的暗语,表明德国即将发动进攻。
## 法国大人物的反应1月12日上午,甘末林与法军高层举行会议。军事情报局局长怀疑情报有假。甘末林止不住的高兴,瞌睡终于遇到了枕头,命令两个集团军向比利时边境进发。
之前,甘末林已作出计划,1941年经过比荷卢攻击德国,但这三个小国的中立是计划的障碍。
甘末林认为,即便情报为假,也可藉此向比利时施压,逼其站队自己一方,使其允许法军进入比国驻防,法军将得到绝佳的战略要地。如果情报为真,法军也能赶在德军进攻前在比利时中部设防。
## 比利时人被情报搞得心慌意乱1月13日晚,比利时驻柏林武官给国王发去密电“梅赫伦坠毁的飞机上有战术指令或部分指令吗?据不太可靠的线人声称,这架飞机从柏林飞往科隆,携带着西线进攻的计划。由于计划泄露,德国人将于明天发起进攻,以先发制人。我对此消息持保留态度,认为其不可靠,但我有责任上报”。
密电中的“线人”是荷兰驻柏林武官,他的信息来源是一名反纳粹的德国军官(战后确认,此人是德国情报官员汉斯·奥斯特上校)。
比国王的军事顾问在晚8点左右得知密电后,大吃一惊,线人居然知晓进攻计划已被截获,但他又大为迷惑,这一切会不会是德国连环骗局的一部分,亦或这预示了截获情报完全为真。
他所策划的欺骗行动,让他自己越来越相信截获情报为真,先是焦虑,然后确信局势危急。
宁可信其有,军事顾问马上动笔修改了比利时总参谋长准备发出的军情警告,并将之发给所有比利时的陆军指挥官。原警告称1月14日上午德军“有可能”发起进攻,被修改成进攻“几乎确定”。
当晚22点30分左右,他在一档热门时事广播节目中擅自宣布:8万名休假的比利时士兵全部立即归队。他坚信这将确保德国进攻时,比军全员到岗。
随后,军事顾问果断下令,拆除比法南部边境的障碍物,以方便英法军队在德国进攻时能迅速进入。因为,他曾私下向甘末林承诺,如有一战,比军将加入盟军。
他还严厉斥责比军参谋总长,声称其行为让德国人知道了荷兰也获得了被截获的情报,这位可怜的参谋长,自此声誉毁尽,再也未能恢复,1月底挂靴而去。
军事顾问的这一系列骚操作,并未告知国王和比军参谋总长(他们两人都不知道己方糊弄德国人的各种行动)。如果德国人真在1月14日行动,他可能会因其英明决策而备受赞扬。但事实上,此人是未经国王许可就擅自行动,几天后便名誉扫地。
## 荷兰大人物的反应收到比利时的警报后,荷兰女王和她的政府官员大感震惊,但最高指挥官伊萨克·H·赖因德斯却持怀疑态度。
1月12日,在签收一份个人备忘录(骚操作的军事顾问所写)时,赖因德斯对递交公函的比国驻海牙武官说“你信这些消息吗?我一点儿都不信。”
在该备忘录中,同样未署明消息的确切来源,隐瞒了飞机坠而毁截获情报,还隐瞒了德国仅打算部分占领、而非全部入侵荷兰。
战后,赖因德斯否认与比利时驻柏林武官(上述那位线人)沟通过,也否认收到过该武官的密电警告。然而,在1月14日上午,他下令取消所有士兵休假,关闭战略桥梁,同时在炸药中放置引信,做好一切战斗准备。
当天下午,荷兰民众在广播中听到了取消休假的消息,举国议论纷纷,愁云密布,他们担心德国会趁着严寒,在新荷兰水线结冰时发起进攻。
接下来的一周,荷兰政府为安抚民众,让媒体大量报道“圆锯”,这些锯子可用于切割水面结冰,暗示民众,去河面切冰可以阻挡德国人的入侵。
## 故事的高潮…… 11月14日上午,国王通过某秘密联络人向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·丘吉尔发送了一条消息,试图寻求一些来自于帝国的保证,包括盟国在未经比利时同意的情况下,不应就任何冲突解决方案展开谈判。该联络人声称,如果能给予上述保证,比国王就能说服其政府立即邀请盟国军队入驻比利时。
这一消息勾起了英国大人物的兴趣,当天下午便传到传到了法国。
左耳朵传右耳朵,传声筒的消息变了样。已不再提“邀请盟国军队入境”只是联络人的个人的观点。
法国的书面记录是“如果比利时在相关保证方面得到满意答复,国王将要求政府邀请盟国军队立即在比利时境内占据防御阵地”。自此,法国大人物认定比利时从英国政府那里得到满意答复后,会立即邀请盟军入境。
时任法国总理的爱德华·达拉第迅速告知英国政府:法国完全可以提供上述保证。
…… 215点50分,达拉第通知甘末林,比利时原则上已同意法军入境,询问他是否准备好执行。甘末林非常高兴,回应说由于比德边境地区大降雪,德军无法迅速推进,这为法军设防提供了理想的时机,所以“我们现在必须抓住这个机会。”
随后,甘末林下令,由他指挥的盟军在1月14日至15日夜间向法比边境进发,随时准备进入比利时。
16点45分,甘末林接到副手乔治的电话。乔治对此命令深感震惊,担心会引发一系列事件,使德军在法军未完成部署前发动突然袭击。
甘末林大发雷霆并辱骂了乔治,迫使他必须马上执行这一命令。当晚,比利时方面愕然得知了这一军事调动,大鼻子歪了。
1月15日上午8点,甘末林收到到英国对保证的回应:大英帝国提出了一个打了折扣的、比利时人根本无法接受的版本。与此同时,他收到正在前线部队发来的消息:比利时边境部队突然停止了边境障碍物地拆除,且声称未接到国王允许法军入境命令。
三小时后,甘末林在绝望中对达拉第说“总理应让比利时政府承担责任”。
达拉第挠头无奈,严辞通知比利时驻巴黎大使“除非法国在当晚8点前收到进入比利时的邀请,否则英法军队绝不仅会从边境撤回,而且,在未来德国入侵前的警报期间,也不会再进行任何类似的军事调动”。
当天,比利时内阁拒绝向英法发出邀请。毕竟,此前预计德国昨天行动,但入侵并未发生。而且,东部边境持续的大雪也使军事行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。
国王及其军事顾问都是坚定的中立主义者,他们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,除非万不得已,否则无意让本国卷入战争。
1月15日中午12点,军事顾问命令比利时边境部队重新设置障碍物,并要求“武力击退任何侵犯比利时领土的外国部队,不论其国籍”。
当晚18点,达拉第告知失望的甘末林,比国王“无法承担授权我们预防性进入比利时的责任”,比利时将继续保持中立。
…… 31月13日,约德尔得知文件可能已无法辨认后,取消了原定于1月14日提前三天发动进攻的计划,并将进攻推迟至1月15日或16日,具体日期待定。当晚,比荷军队进入警戒状态的消息也传到了德国。
1月15日,由于降雪,道路状况极差,天气十分恶劣,约德尔建议希特勒无限期取消入侵计划。1月16日19点,希特勒经过一番思考后,签字同意。
…… 4比利时截获的文件,反而让盟军误判德军意图。
法英的大人物们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,仍然认为希特勒会继续执行已被截获的黄色方案。随后四个月:
法军在比法边境的四个集团军进入一级警戒状态,随时准备进入比利时构筑防线。空军加强了可能空袭的警戒,在比法边境和法德边境防空力量。其他地区的防御还是老样。
英军派遣了13个师前往比法边境集结,海军照常巡逻监视,像以前一样保证海上安全;空军待命,没有任何大规模的部署和调整。
…… 51940年5月10日,德国拉开战争帷幕时,黄色方案已发生了根本改变。
德国在比德边境晃动“斗牛士的斗篷”,引诱盟军尽可能多地将部队调往比利时,待“公牛”安全进入,其装甲师在空军支持下直插阿登地区,穿越色当,横穿法国直逼海岸,形成包围圈,切断法英的补给线,迫使他们乖乖投降。
比利时、卢森堡、荷兰、法国在耶利哥喇叭的刺耳鸣叫中迅速沦陷,欧洲坍塌,震惊了全世界,闪电战最著名的一役完美收官。
## 尾声按德国法规,未经授权用飞机运输秘密文件属于严重违禁,可判处死刑。赫恩曼斯和赖少校在德国被缺席判处死刑。不过,这一判决从未执行。
1940年,两人在于伊的拘留营待了一段时间后被转移,先是英国,随后押解到加拿大。
赫恩曼斯的妻子在被盖世太保审讯后,不久去世了;他的两个儿子被准许参军,均在战争中阵亡。
在战争后期的战俘交换中,两人回到德国,获得了部分赦免。
## 史学界评述梅赫伦事件的情报泄露,影响到底有多大,学界对因果关系的认定颇具争议。
有人认为,对比利时和盟军而言,梅赫伦事件的后果是灾难性的。如果没有这一事件,德国人按照原计划行动,取得一丁点胜利都很难。
有人认为,黄色方案的泄露促使希特勒要求大幅改变作战计划。他告诉约德尔“整个行动必须建立在新的基础上,以确保行动的机密性和突袭性”。
有人强烈否认情报泄露的影响。他们认为,希特勒从一开始就对原计划超级不满。情报泄露所导致的时间推迟只是众多推迟中的一次。
当然,导致德国行动时间推迟的,天气也是主要原因之一。
学者们公认,被泄露的黄色计划延续一战时期的“施里芬计划”思路,以右翼为主攻方向,通过荷兰、比利时正面进攻法国北部,最终目标是切断英法联系并占领英吉利海峡沿岸。此计划易于预测,就算泄露也没啥关键机密。
法国统帅甘末林因未改变计划而受到了严厉批评。有人解释说,他之所以坚持己见,是因为他难以相信非常传统的德国最高统帅部会采用创新战略,更不用说运用更新颖的“闪电战”战术来实施这些战略。毕竟,要通过阿登地区糟糕的道路网络为大规模集结的部队提供补给,部队必须行动迅速。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,情报泄露确实没有产生重大影响。
二战最著名的情报泄露故事结束了,但我要说的才刚刚开始,本文是第一篇。
第二篇,讲述曼施坦因计划的前前后后,它与被泄露的黄色计划的显著差异。 第三篇,讲述希特勒为啥力排众议,慧眼识珠大胆启用曼施坦因。 第四篇,借闪电战来侧写希特勒,此君是疯子、蠢货、狂人,还是天才。——END——
【关键词】二战 梅赫伦事件 情报泄露 黄色方案 比利时 法国 英国 德国 荷兰 曼施坦因计划 闪电战 战略调整股票融资融券规则
发布于:云南省